“新安江模式”:高位引领下的保护、合作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5 08:27 信息来源:市新保中心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案例,已被正式收录至近期出版发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

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期间,正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之际,人民日报头版持续关注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进展,8月13日和14日分别刊发《从“两山”理念与实践看中国与世界》和《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指引美丽中国建设》,标志着“新安江模式”作为全国首个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再次获得中央媒体的高度认可,随着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进入纵深推进新阶段,这一跨省流域治理的样板正持续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深刻启示。

一是源头共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新安江模式”的基石在于对“一江清水”的守护承诺。2012年以来,皖浙两省首次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跨省流域治理实践,坚持生态优先、源头治理,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成效卓著,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十三年稳定达标并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安徽年均向浙江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千岛湖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I类标准。水质成果持续巩固,生态基底更加坚实。

二是上下游联动,探索协同共赢新路。“新安江模式”的精髓在于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皖浙两省建立联席会议、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打捞、应急联动等机制,依托新安江流域司法保护站点及“五合一”合议庭机制开展司法协作,探索开展合作区立法工作,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杭黄两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杭黄两市城市合作机制》,建立“10+4+1”合作模式(即开展10个领域的合作、建立4项工作机制、形成1个合作事项清单),推动产业协同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以来两市国企高频互访10余次,杭州市12家企业赴黄开展精准对接,推动杭州资本和黄山开投集团就签署飞地合作协议、落地空间载体、产业孵化培育等事项达成初步意向。黄山市新签浙江省项目52个、协议投资额66.5亿元,杭黄产业园签约项目7个、协议投资额7.2亿元。上下游合作机制迭代升级,已从最初的对赌式补偿,发展为“合作共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流域治理与保护长效机制。

三是点绿成金,擘画绿色发展蓝图。“新安江模式”的目标在于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皖浙两省以“浙皖合作十件事”和杭黄合作事项清单为纽带,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路径。上下游连续两年携手开展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发布《2025杭黄廊道重大产业项目》,通过深化区域生态和文旅资源整合,持续释放产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合作区建设阶段以来,上下游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科技人才交流、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康养共建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2025年以来黄山市与在杭高校院所达成合作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91.5万元,全市6个区县、13所市直学校与杭州市5个区县教育局、15所学校建立结对合作关系,黄山市组织170名骨干教师赴浙名校跟岗学习,并引入浙江教育专家27人来黄深度指导。黄山市人民医院和浙大二院合作签约挂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危重症协作医院”,浙江专家来黄坐诊367人次,接诊门诊患者2562人次。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以水质对赌为基础的试点已延伸为更加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设。

“新安江模式”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一条江的治理。它所蕴含的源头保护定力、协同合作智慧与绿色发展远见,正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启迪和实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