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进“护鸟+观鸟”
我市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我市以“护鸟+观鸟”生态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价值转化新路径。
科学布局,夯实生态转化基础。我市动态开展鸟类调查,在全市野生脊椎动物调查的基础上,更新全市鸟类种群、分布等数据。目前市内共发现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6种,明星鸟种有中华秋沙鸭、白鹇、鸳鸯、绶带鸟等。我市科学布局观鸟路线,结合林业资源禀赋与生态保护要求,系统编制《黄山市观鸟点建设引导规划》,结合交通条件、接待能力等因素,提出全市观鸟点建设“三个梯度”布局,设置观鸟路线7条,积极指导观鸟点及观鸟棚建设。同时,结合古树名木资源,创新发布5条“四季+自驾”古树观鸟路线,串联全市各个优质观鸟点和古树旅游路线,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旅游优势。
加大宣传,凝聚生态保护共识。我市构建精准宣传矩阵,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理念,结合全市爱鸟护鸟清网行动,联动市县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积极开展非法捕鸟案例警示宣传与鸟类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普及,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通过拍摄制作《只此片羽》等纪录片,举办“珍爱湿地 守护精灵”等摄影比赛,以及青少年爱鸟护鸟绘画比赛,培养全民保护意识。同时,我市注重促进村民角色转型,积极培养一批观鸟导游,通过由村民为观鸟者提供专业服务,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受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进一步提升黄山观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延伸“观鸟经济”链,融合自然观光、科普研学、休闲度假等业态,通过专业化观鸟路线设计、沉浸式生态体验场景营造、特色化鸟类知识科普,实现从“山水观光”到“生态深度体验”的品质跃升。
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屯溪区傍霞村“绶带鸟摄影基地”、祁门县石迹村“白鹇食堂”、徽州区西溪南“枫杨林鸟天堂”等观鸟核心圈。仅傍霞村,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就超过5万人次。